一、過去三十年我的購衣經歷
隨著農歷新年的腳步越來越近,年味兒漸漸濃了起來,大街小巷都洋溢著過年的氣氛。
現在大家的生活條件都改善了,過年不再像以往那樣,待在家里吃吃喝喝好幾天,而是更注重與家人團聚,共度春節的儀式感。
說到儀式感,在我小時候過年是要穿新衣,這和貼春聯、放鞭炮一樣,有除舊迎新的寓意,是節日慶祝中很重要的元素。
以前我們家還住在上海老城區弄堂的時候,我有一位遠房親戚也居住在隔壁里弄。老先生在退休前是一名裁縫師傅,曾在南京路上一家老字號西服店工作了四十多年。
在過年前,我母親常會帶著我去老師傅家中,請他為我量身做一套新衣服。老先生滿頭銀發,身材不高,但腰板挺得筆直,他笑容可掬,親切的模樣我至今仍記憶猶新。
“小朋友今年又長高了,肩膀這里要放寬一些......聽你媽媽說你在學校里成績很優秀,老伯伯為你感到驕傲。”
在不經意的閑聊中,老先生飛快地幫我量好了尺寸,畫好了紙樣,又隔了十來天,我就能穿上新做好的衣服,穿在身上很合身,別提有多開心了。
后來我問了母親才知道,老先生就是著名的寧波「紅幫裁縫」的傳人。「紅幫」是十里洋場上海灘的服裝界傳奇,裁縫師傅們用剪刀尺子和工匠精神,創建出了一大批民族服裝品牌,享譽中國長達半個多世紀。
幾年以后,老先生年事已高,也終于放下了手上的剪刀,回到寧波鄉下老家頤養天年,我也再沒機會穿上他定制的衣服。
從90年代中期開始,國內漸漸涌現出許多服裝品牌連鎖店,比如早期的 G2000,班尼路,ESPRIT 等等,解決了我很多的購衣需求。
在進入千禧年后,更多國外流行服飾品牌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中,像是 H&M,優衣庫,ZARA,大眾消費者的選擇就更多了。
最近這幾年,在電商發展的推動下,我更多的時候都是在手機 APP 或網上訂購衣服,去實體店的購物機會寥寥無幾。
雖然網購給我們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但有時衣服的尺碼會有些尷尬,比如我穿著中號略顯得大,而小號的衣服穿著像是緊身服,比較難找到合身的版型和尺碼。
穿在里面的衣服還可以湊合一下,但是西裝外套就不能馬虎了。
在朋友的推薦下,我在一家老牌西裝定制店里定做了一套西服。整個定制過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設計師對于細節方面的專注超出了我的想象。
雖然價格不菲,但感覺物有所值,穿上后感覺更有自信了,難怪人們說西裝就是男人的鎧甲。
縱觀我這三十年的購衣經歷,是從「紅幫裁縫」定制到品牌連鎖服裝店,再到高端定制,完成了一個輪回。細細想來,我的這些經歷和中國服裝行業發展軌跡幾乎是同步的。
二、中國服裝業的發展和制造模式
1.自然經濟下的個體裁縫
以「紅幫裁縫」為代表的裁縫師傅,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是中國服裝行業主流的生產模式。
雖然裁縫師傅們憑借著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打造出了一個個傳奇品牌,但是時過境遷,隨著工業化流水線制衣的興起,個體裁縫在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上無法與之競爭,只有極少數走高端定制路線的精品店才能生存下來。
2.流水線下的成衣工業
流水線批量成衣模式,是以標準化的制造來提高生產效率,以批量化的采購來降低原料成本。
中國80年代開始的服裝制造業是以外貿訂單模式為主,使得服裝生產廠家都是習慣了大批量生產,高庫存積壓的經營模式。
隨著國內居民消費能力的提升,內貿訂單的比重開始上升,與之而來的訂貨模式又加劇了庫存高企的困境。以國內某著名服裝公司為例,在2004年的訂貨流程是這樣的:
在這種模式下,該公司每年銷售額大約是2億人民幣,但是每年從省級代理退貨服裝價值高達4000萬,退回的服裝先進行打折促銷處理,最后沒賣出去的只能報廢銷毀掉了。銷售流通渠道層級越多,公司的整體庫存也會相應增加
造成服裝業退貨報廢和庫存積壓的原因可能存在于這幾個方面:
個性化需求強,市場難以預測。
服裝設計落后于市場流行元素。
產品生命周期短,款式更新快。
生產模式不適應多品種小批量。
銷售渠道過長,庫存層層積壓。
在眾多因素的疊加影響下,傳統服裝行業供應鏈模式遭受到了嚴重的挑戰。由于對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而引起的盲目生產,最終造成了庫存的增加,占用了大量的流動資金,成為了勒緊企業脖子上的繩索。為了生存下去,服裝企業急需要進行一場變革。
3.信息化技術下的升級轉型
在工業4.0時代,隨著工業互聯網、信息系統技術和全供應鏈流程的理念普及,服裝企業開始使用智能制造和柔性化生產的模式,來對客戶需求進行定制化生產,一方面快速響應訂單,另一方面可以減少庫存和提高生產效率。
有些服裝企業開始引入了一些信息系統,比如客戶管理、生產制造、產品設計、財務管理、客戶訂單和銷售管理系統,但是由于缺乏一個整體的架構思維,受制于不同系統之間的數據壁壘,這些系統還都處于信息孤島的狀態,數據沒有被全部打通。
現在服裝企業有機會使用整體化和數字化的信息系統來打通信息孤島,真正地把供應鏈上的設計、計劃、制造、交付和運維的全流程鏈接起來,實施數字化轉型升級。
目前中國已經有服裝企業開始進行數字化制造的實踐,搭建智能化服裝供應鏈平臺,為客戶提供大規模定制的服務。
三、全智能女裝供應鏈平臺的誕生
傳統服裝制造企業的一個經營困境是成衣庫存積壓,而庫存積壓的原因是無法精準把握消費者需求而進行的盲目生產。
隨著商品的種類和購買的渠道越來越豐富,年青一代的消費者可以隨意挑選中意的服飾,進行個性化的搭配。
如果還使用傳統的經營模式,服裝企業的庫存積壓問題將會繼續惡化。由傳統的以產定銷模式,轉變為根據客戶個性化需求驅動生產,這是服裝制造行業的必然趨勢。
誰能夠搶占先機,就能擺脫庫存高企的困局,率先從傳統紅海中殺出重圍,成為重新定義服裝制造生態系統的領頭企業。
2017年2月,深圳市贏領智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同時在深圳和江西于都建造了22萬平方米的智慧工廠,目標是打造全智能女裝供應鏈平臺。
贏領智尚的母公司,深圳市贏家服飾有限公司創立于1994年。在贏家3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漸由服裝品牌制造商,升級成為女裝供應鏈平臺。
贏家服飾能夠成功轉型,主要是依靠經營模式創新和信息化系統建設,比如在2005年就上線了 ERP 系統,2011年又上線了 DRP 系統,逐漸把供應鏈延伸至前端,靠近終端的消費者。
在這些信息系統成功實施的基礎上,贏家服飾順勢創建了贏領智尚,以制造作為服務,用平臺對接用戶。
贏領智尚已經搭建起了全流程供應鏈架構,包含了研發 CAD/PLM/MTM 系統、制造 ERP/MES/GST 系統,再加上交付管理的 WMS 和 CRM,完成了數字化供應鏈的關鍵模塊構建。
在數字化供應鏈的協助下,贏領智尚在生產工藝上使用智能生產系統,實現了大規模定制業務,做到了定制與大貨混合柔性生產。
在生產模式上,智能流水線改變了傳統服裝行業勞動密集型模式,使用智能排產和導軌輔助系統,讓員工根據系統提示進行柔性化生產。在減少對熟練工人依賴的同時,還可以精簡現場管理人員。
傳統的服裝制造行業是重資產運營,庫存金額占用了企業大量的流動資金,如果服裝公司的銷售額達到一億,它就可能有一億的庫存成衣,這給企業的良性發展帶來巨大的隱患。
庫存積壓是傳統服裝企業所有弊端的集中爆發點,從服裝設計開始的反應遲緩,到生產過程中的流程僵化,在多層經銷渠道里積存了大量庫存。
由于服裝的時效性很強,過季下架以后就要退給服裝企業,最終的庫存處置長期是個難題。
智能服裝制造模式能夠有效地解決以上的難題,通過數字化信息系統的工具,加快從設計、制造到交付的過程,同時還可以緩解招工難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壓力。
贏領智尚通過打造智能研發和制造平臺,構建了數字化供應鏈平臺,為不同類型的客戶,提供了從需求到交付的全過程服務,實現了個性化定制和大貨訂單的柔性生產及快速響應。
在減少了缺貨銷售損失的同時,又避免了呆滯庫存的風險。自全智能供應鏈平臺上線以來,贏領智尚產品研制周期縮短30%,生產效率和設備使用率提高20%。
四、回顧
回顧過去,我國的服裝制衣業從「紅幫裁縫」的手工作坊模式,已經飛速發展到了「智能制衣」的數字化運營模式。雖然時代在變遷,技術在革新,但恒久不變的「匠人精神」得到了傳承,通過注重服裝品質和用心服務,贏得個性化消費者的青睞。
從設計到制造的全流程供應鏈正在助力中國服裝制造業轉型升級,幫助企業脫離低成本的價格競爭,轉向為客戶提供智能定制的價值競爭。